人人配
专家提醒:乳腺癌呈年轻化趋势 女性应重视“两癌”筛查
每年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又称粉红丝带月。粉红丝带飘扬,不仅象征着对生命的关注,更传递出科学防治、积极康复的坚定信念。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周婕主任医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乳腺癌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系统性的治疗方案。”

科学保乳
为年轻患者留住美丽与希望
28岁的荣小姐(化名)在一次常规体检中发现右乳存在一个约2.5厘米的肿块,随即前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早期乳腺癌。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这位年轻的母亲心中充满担忧——孩子尚年幼,未来的人生图景才刚刚展开。更让她焦虑的是,一旦接受手术,可能要面临失去乳房的现实,这不仅关乎身体的完整,更牵动着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生活信心。
“乳腺癌治疗不是只有‘全乳切除’这一条路,我们更希望帮助患者在根治疾病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周婕主任医师强调,保乳并非简单地“切少一些”,而是一项基于严格评估的规范化治疗选择。她指出:“保乳手术有明确的适应症,如肿瘤直径一般小于3厘米、病灶集中在同一象限、无广泛多发病灶等。”
周婕(左)为患者进行手术
经过全面评估,荣小姐的肿瘤位置、大小及影像学特征均符合保乳手术的适应症。周婕主任医师团队为其实施了保乳手术,完整切除了肿瘤组织,术中快速病理确认切缘阴性,未见淋巴结转移。
术后,荣小姐接受了规范的全乳放疗,有效杀灭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在此基础上,周婕团队为荣小姐制定了个体化的内分泌治疗方案,采用了卵巢功能抑制(OFS)等降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减少复发风险。
在系统治疗后,荣小姐的恢复情况非常理想。她至今坚持每三个月定期复查人人配,外形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满意保留。
“很多人担心保乳会增加复发风险,其实不然。”周婕主任医师解释,只要严格遵循规范,系统性的保乳治疗效果与全乳切除一致。“保乳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标准治疗方式,并非以牺牲疗效为代价的折中选择。”

乳房重建
让自信在重塑中绽放
当然,不是所有患者都像荣小姐这么幸运。对于无法保乳或选择全乳切除的患者,乳房重建技术为她们恢复身体形态提供了可能。
两年前,43岁的林女士因双侧乳腺癌接受了全乳切除。当时,她只想“活命”,对乳房重建一无所知,也无暇考虑。然而,术后疤痕导致皮肤紧缩,影响手臂活动的幅度,给生活带来不便。不仅如此,每天淋浴时她都要面对残缺的身体,不断打击她的自信。直到一次复查时,医生建议她考虑二期自体组织重建。
据介绍,重建方式主要分为假体重建和自体组织重建,可选择在切除手术同时进行(一期重建),或在完成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后进行(二期重建)。
考虑到林女士乳房切除时间较久,患处皮肤弹性差、挛缩明显,周婕主任医师团队为她制定了分期重建方案:首先在胸壁皮下植入组织扩张器,循序渐进地扩张皮肤和软组织;待皮肤达到理想的延展性和覆盖能力后,再进行二期手术,将扩张器置换为硅胶假体。
“这个过程就像吹气球,循序渐进地让皮肤适应压力,为最终获得一个形态自然、稳定的乳房打好基础。”周婕主任医师解释道。

手指爬墙肩梯,用于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术后,林女士获得了外观自然、形态良好的乳房,手臂活动也明显改善,穿上衣服后完全看不出做了那么多次手术,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她感慨道:“不只是乳房回来了,我感觉自己也回来了。”
周婕主任医师表示,乳房重建技术已相对成熟,可根据患者病情、意愿和身体条件制定个性化方案,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形态,提高生活质量。

防治在前
两癌筛查筑牢生命防线
“很多女性认为乳腺癌是‘老年病’,等50岁再查也不迟,这是一个误区。”周婕指出,我国乳腺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40-50岁是高发年龄段。“早期发现的乳腺癌,治疗手段更少,创伤更小,治愈率更高。”
周婕主任医师提醒,广大女性切勿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积极参与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真正守护自己的健康与美丽。每月一次的自我检查也有帮助。“在月经结束后3-7天,用指腹轻柔地触摸乳房,感受有无硬块、结节,观察皮肤有无凹陷、乳头有无溢液。”周婕说。
目前,全国多地街道、社区已为育龄妇女提供免费的“两癌”筛查服务。“政府投入巨大,就是为了将防治关口前移。”周婕指出,早期乳腺癌通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专家简介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方壮玮
通讯员:鲁旭 魏彤人人配
新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